close


壹、五道的一種說法



五道、六道,與五趣、六趣同義;就是有情往來之所,由於開合不同,有五處、六處之別。



五道指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、人道及天道,若加阿修羅道則為六道。



阿修羅道攝於五道內有二意義:一者唯攝於天趣,一者攝於天趣與鬼趣二者之中。



貳、五道的第二種說法



大乘唯識宗立修道五位,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為五等,即:



一、資糧位,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。



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等諸位菩薩,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,故稱資糧位。



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三賢位。其中,十住偏重修理觀,十行偏重修事觀,十迴向多修理事不二觀。此類修行稱為大乘順解脫分,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,然對於能、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,此係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。



資糧位,是指修集資糧之位,為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,又作資糧地、資糧道、集大聚位。



為趨往無上菩提,於地前初阿僧祇劫修集施戒等種種諸善以為福智之資糧,此一階位即稱資糧位。



於此一階位未修真如觀,未能伏除能取、所取等二取之種子,而有煩惱、所知等二障,故所求之菩提、所修之行等皆廣大難修,於修行時,易生三種退屈,即:



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,心便退屈。

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,心便退屈。

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,心便退屈。

故須以引他已證大菩提者、省己意樂能修施等、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等三事練磨自心,勇猛不退來對治之。



二、加行位



加行位,是指加功力進修之位,為唯識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,又作加行道、方便道。



加行位即在資糧位之第十回向之終,為住於真唯識性(即制伏能取、所取之分別,引發對唯識之真見),修習四尋思、四如實智所產生之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。乃入於見道,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。



加行位乃是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,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。此位能達「無二我」而「有二無我」之境界,然心中仍變帶「如相」現前,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,稱為大乘順抉擇分。



成唯識論卷九:「加行位,謂修大乘順決擇分。……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此四總名順決擇分。順趣真實決擇分故,近見道,故立加行名,非前資糧無加行義。」



三、通達位



通達位,又作見道位,初地菩薩體會真如,智照於理,得見中道,故稱通達位。即證得初無漏智,並體得真如理之位。此係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,相當於初地之入心,故又稱見道位。



四、修習位

修習位,又作修道位,指二地至十地菩薩,得見道已,為斷除障,復修習根本智,故稱修習位。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,再反覆修習之位。

五、究竟位



究竟位,指妙覺佛證此果位,最極清淨,更無有上,故稱究竟位。即指佛果之位。



參、十地的第一種說法



智顗之法華玄義卷四下、摩訶止觀卷六上釋其意如下:



一、乾慧地,意指單有觀真理之智慧,而尚未為禪定水所滋潤。此位相當於聲聞之三賢位,以及菩薩自初發心乃至得順忍前之覺位。



二、性地,即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,雖愛著諸法實相,但不起邪見,係智慧與禪定相伴之境地。



三、八人地,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(已體認四諦十六心之八忍七智)之須陀洹向,與菩薩之無生法忍。



四、見地,相當於聲聞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果,與菩薩阿鞞跋致(不退轉)之位。



五、薄地,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(修惑)一分之位,即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。亦指菩薩已斷諸煩惱,猶存薄餘習之位,即阿鞞跋致以後至未成佛間之覺位。



六、離欲地,聲聞斷盡欲界煩惱得阿那含果之位,與菩薩離欲得五神通之位。



七、已作地,即聲聞得盡智、無生智證得阿羅漢果,或菩薩成就佛地之位。



八、辟支佛地,即觀十二因緣法而成道之緣覺。



九、菩薩地,指從前述之乾慧地乃至離欲地,或指自後述之歡喜地乃至法雲地(初發心至金剛三昧),即菩薩自最初發心至成道前之覺位。



十、佛地,指一切種智等諸佛之法完全具備之位。



肆、十地的第二種說法



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所舉者,十地之名稱如下:



一、歡喜地。



二、離垢地。



三、發光地。



四、焰慧地。



五、難勝地。



六、現前地。



七、遠行地。



八、不動地。



九、善慧地。



十、法雲地。



另外還有多種說法,請參閱佛光山編撰之佛光大辭典十地條。



fm:yahoo知識 外地人╭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升 的頭像
    心升

    mindriser的部落格

    心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