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觀無量壽經》中世尊對〈淨業三福〉的開示:「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:
一者、孝養父母 (1),奉事師長 (2),慈心不殺 (3),修十善業 (4);
二者、受持三歸 (5),具足眾戒 (6),不犯威儀 (7);
三者、發菩提心 (8),深信因果 (9),讀誦大乘 (10),勸進行者 (11)。
如此三事,名為淨業。…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。」
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告訴大家:
念佛如果「淨業三福」這三條十一句做不到,你不會往生,你不可能往生。你不孝順父母,你不尊敬師長,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你也沒有做到;念佛念得再好,跟阿彌陀佛、西方世界結個緣,不能往生。
如果要往生,(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)這四句一定要做到,這是實話。這四句統統做到了,你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?「凡聖同居土」!
這位子不高。如果想自己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再高一點,那你得要把第二條認真去做了。第二條是: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這三條很不容易!
頭一個是「三皈」:我們大家都受了三皈,也都受了五戒、菩薩戒。受是受了,你沒做;沒有做到,你就是違犯,違犯就有罪業。
三皈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:「覺而不迷」是「皈依佛」、「正而不邪」是「皈依法」、「淨而不染」是「皈依僧」,「覺、正、淨」!
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是不是都落在「覺正淨」?那叫「三皈」。如果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還是迷惑、還是邪知邪念、還是染污……什麼叫染污?人家恭維你幾句很高興,罵你幾句生煩惱,你就染污了。染污是什麼?你被外面環境、七情五欲染污了,你失去清淨心。
我們在佛前面供養,最重要的是供養一杯水。這一杯水的杯子,最好用玻璃杯,透明的。為什麼?你看得很清楚!常常保持自己的心,像水一樣平等、不起波浪。
我們接觸外面境界,叫境界風動;我們心裏面起喜怒哀樂,水就起波浪。(這就)錯了!你的覺正淨失掉了,你沒有皈依、沒有回歸,你也沒有依靠。
心如何保持像水一樣清淨、一樣平等?供這一杯水代表清淨平等;清淨平等起作用,那就是覺悟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三皈。我們落實了沒有?我們做到沒有?
「具足眾戒」,這就不是五戒了。世尊對我們一切的教誡,我們能不能遵守?是不是真的做到?
「不犯威儀」,這句話用現代人的話來講:保持著最好的佛教形象。不要讓人家跟我們接觸的時候說:「佛教就是這個樣子的」,讓人家輕視、讓人起反感。這個我們罪過很重!
所以一定要曉得:佛弟子,尤其是出家人,廣義來說包括在家的佛弟子受過三皈五戒以上的,一定在在處處,都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模範、最好的榜樣。你能做到這些,你念佛往生,生「方便有餘土」。你地位提高了!
我們決定不能說佛不慈悲,決定不能說佛對我們的教誨不週到。佛是真慈悲!面面都講得很週到。你自己不肯學,你自己疏忽了、大意了,把這些事情看輕了。所以你發心出家修行,一生不能成就,不能怪佛,要怪自己。
出家有出家的形象。你把這個形象敗壞了,那你的罪過「死墮惡趣,大泥犁(地獄)中」。我們不穿這個衣服沒有破壞佛教形象;這個衣服一穿,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行動,讓別人看到會生譭謗,我們就破壞佛教形象了。
佛弟子在世間:規規矩矩做人,一切要守法,不能做壞事。起個念頭,想一想:「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?社會大眾都像我這個念行不行?」
如果不足以為社會大眾的模範,這個念頭不能起,這個話不能說,這事不能做。我們是不是常常這樣檢點自己、約束自己?否則的話,有意無意破壞佛法形象,這是不能避免的。
總而言之,都在心!學佛人心一定要清淨,一定要善良,這是根本。你能做到「純善純淨」,你就成佛了!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。
轉載自:淨空法師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講記、第二六卷
【附錄: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淨土】
四種淨土,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立之四種佛土:(1) 凡聖同居土;(2) 方便有餘土;(3) 實報莊嚴土;(4) 常寂光淨土。印光大師說:
(一)凡聖同居土者:娑婆世界雖屬穢土,亦有佛菩薩二乘聖人,同生其間。然凡聖所見之境,與所受用,天淵懸殊。西方約「帶業往生」之人論,則生凡聖同居土。然此土清靜微妙,如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所說。此土雖屬帶業往生之人所居,亦有法身菩薩及佛,亦居其中,為其說法;故亦名凡聖同居土。但此為淨土往生之人,雖未能如佛菩薩所見,所受用之殊妙,然其氣類相同,不比娑婆之條然各別也。此土亦分九品:若中下六品,則多須時劫;若上三品,則速得悟(悟無生方能入實報)無生忍,登不退地,證入實報、寂光矣。
(二)方便有餘土者:乃己斷見思(見惑、思惑),未破無明之人所居之土。言「方便」者,以其所修係入真實之前方便。言「有餘」者,雖斷見思,未破無明,(塵沙無體,說不說俱可。若說,此九方便人,正破塵沙惑耳。九方便,即藏教三乘,通教三乘,別教三賢,圓教十信。此九種人,同斷見思,未破無明。)故言有餘。若破無明,可稱「分證無餘」。若無明淨盡,則是「究竟無餘」矣。
(三)實報無障礙土者:即佛菩薩不思議福德莊嚴所感之報土。
(四)常寂光土者:即佛菩薩所證之理性也。此二土本屬一土。約所感之果報上言,則名實報;約所證之理性言,則名寂光。圓教初住,初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,即入實報土,亦得名「分證寂光」。若妙覺佛果,則是上上實報,「究竟寂光」矣。
(出自《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》)
淨空法師墨寶: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三福文句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