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有漁民捕獲一條相當罕見的「深海龍魚」,由於這種龍魚長相怪異,再加上每次捕獲都在地震發生前後,也有地震魚的稱號,花蓮民眾擔心,這次捕獲2公尺長的地震魚,預測有地震要發生。 這條銀白色,長相奇特的魚,漁民俗稱牠叫深海龍魚,原本這種魚只在3000公尺深的海底活動,卻在最近浮出水面,被漁民捕獲,讓附近圍觀的民眾是嘖嘖稱奇。 漁民在花蓮崇德外海捕獲這條全長2.4公尺,重達17斤的深海龍魚,這種怪魚因為常在地震之後出現,漁民暱稱叫地震魚。花蓮漁民:「(記者:抓到機率怎樣),一年台灣不超過十隻,最大的差不多16米,這條大概2或3米。」 地震魚是不是真能預測地震,還有待專家研究,但地震魚出現總是傳出地震,加上特殊的外表,漁民說,捨不得把魚煮來吃,會把這條深海龍魚交給學術單位研究。
其實還滿像白帶魚ㄉ 不過地震魚可是比白帶魚大上好幾倍ㄋ 附上白帶魚ㄉ資料跟照片 北部的海水魚類-白帶魚 (Trichiurus lepturus) 作者:邵廣昭 (中研院動物所所長) 屬於帶魚科的魚類,帶魚是大家最熟悉的海產食用魚類,它不但刺少味美,而且產量豐可說是物美價廉經濟性高的魚種。在台灣全省各地沿海均有分布,特別是北部和西部的沙泥底質的海域,常被漁民用底拖網、延繩釣或定置網所漁獲。它在中國大陸的黃海、東海、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,因為數量甚多,甚至和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。 白帶魚平常棲息的水深較深,夜間才上浮到表層來覓食。它們常成群洄游,在水層中捕食燈籠魚、鮆科等小魚。它們每年春天時常會靠岸洄游,成為沿岸釣友們最容易釣獲的對象。帶魚通常在夏天時會成群北上到東海、黃海產卵,到冬天時再返回台灣海峽或南海來越冬,所以它也有季節性的洄游。 白帶魚體長可長到1.5公尺,由於體型有寬有細,所以又被稱作肥帶和瘦帶。白帶魚的長相並不友善,特別是它的大口和銳利無比的牙齒,令人望而生畏。它的體表看來閃閃發亮,這是因為它的體表有銀色粉末狀的細鱗。據說這些細鱗經過加工處理所提煉出來的結晶物質,還可以製造假珍珠裝飾品等的加工品。 白帶魚這種體型非常特殊的魚類,游起來像體延長的鰻魚一樣,蛇行前進,但是它卻有一種有趣的行為,那就是休息時,常頭上尾下直挺挺地懸在水層中。有關白帶魚的許多生活習性、生活史等都仍缺乏研究,目前還都是個謎。 全文詳見:http://news.ngo.org.tw/topic/fish/Trichiurus-lepturus/ |
地震魚的影音檔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4SXZuZ5XGQ
捕獲地震魚前花蓮連震不斷~